
2025年3月24日是第30个“世界防治结核病日”,主题是“全面行动 全力投入 全民参与 终结结核”。在“世界防治结核病日”来临之际,为有效防范校园结核病疫情的传播流行,确保广大师生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学院联合房山区结核病防治所开展了结核病防治宣传教育系列活动。
3月20日上午,行政保卫处联合房山区结核病防治所工作人员在校园内设置宣传咨询台,通过电子屏宣传标语、摆放展板、张贴海报、发放宣传资料等方式向师生宣传结核病防治知识。工作人员围绕结核病的传播途径、症状识别、预防措施等内容进行详细讲解,并针对学校人群密集的特点,强调校园结核病防控要点,倡导师生养成勤洗手、多通风、强体质的健康习惯。现场累计发放结核病防治宣传折页、主题宣传品400余份。






下一步,学院将通过问卷调查、校园广播、电子屏、微信公众号等多种形式组织全校师生参与结核病防治知识学习,提升广大师生结核病防治知识的知晓率,营造校园群防群控的良好氛围。
此次活动进一步深化了师生对结核病知识和防治工作的认识,增强了师生的健康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促进学生树立健康的生活理念和文明的生活方式。今后,学院将继续与房山区结核病防治所等社会各界紧密携手,持续推进健康科普工作,为终结结核病流行、建设健康和谐的校园环境不懈努力。
结核病防治知识
什么是结核病?

结核病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慢性传染病。结核病可发生在人体除头发、指甲以外的任何部位,80%以上的是肺结核(结核病变发生在肺、气管、支气管和胸膜等部位)。
主要症状

初期:无明显症状,或症状轻微被忽视
中期:午后低热,疲惫倦怠,食欲不振,消瘦,失眠,盗汗,月经不调等症状。
后期:发烧,胸闷,咳嗽,吐痰,咳血等。
如果出现咳嗽、咳痰、持续低热、尤其是午后体温升高,夜间入睡后大汗淋漓即盗汗、浑身乏力,且大于两周以上,日渐消瘦或有咳血、胸痛、呼吸困难等疑似症状要及时到结核病诊治定点医院就诊!
传播方式
1.空气传播
空气传播是肺结核主要的传播途径,肺结核的患者通过咳嗽、咳痰,或者打喷嚏、飞沫以及交谈等呼吸过程,把结核菌排出体外。免疫力比较低或者吸入大量结核菌的人群可能会因此造成肺结核的发病,建议患者减少到人口密集的地方,同时尽量佩戴口罩,减少呼吸道传播的几率。
2.接触传播
患有肺结核的患者,结核可累及全身,在接触肺结核患者后,如果接触者存在皮肤表面的破损,且接触到患者体液等,可能有几率会感染肺结核。
3.消化道传播
部分感染性结核菌会以胃肠道的途径进行感染。如抵抗力弱的人食用了含有结核菌的牛奶,会发生肺结核的传染,因此在日常生活中需要注意饮食卫生。
预防措施
1.保持心情愉快,加强营养、均衡饮食,保证充足的睡眠。
2.加强体育锻炼,提高抵御疾病的能力。
3.养成开窗通风的习惯,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勤晒衣服和被褥。
4.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勤洗手、不随地吐痰,在咳嗽、打喷嚏时用手纸捂住嘴巴和鼻子,避免结核杆菌通过飞沫传播给他人。
5.与肺结核患者密切接触者,出现连续2周以上的咳嗽、咳痰等可疑症状时,应及时到结核病诊治定点医院就诊。
6.出现肺结核可疑症状或被诊断为肺结核后,应当主动向学校报告,不隐瞒病情、不带病上课,以免传染给他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