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汽修实训课堂中面临的“三大难题”,即汽车内部结构复杂,隐蔽部位的检修步骤难以展示;教师课堂演示时,后排学生因距离问题难以看清操作细节;课堂知识无法及时留存,学生课后复习缺乏有效资源。为打破了传统教学的空间与视角限制,为师生打造沉浸式、可追溯的高效课堂,让知识传递与技能学习真正实现“可视化”,让一体化实训“看得见”,北京市公共交通技师学院及时引入了先进的可视化教学设备,探索基于可视化的精准教学模式,不断提升学院一体化课堂教学质量。
死角透视,复杂结构“全解析”

在汽车维修等实操课程中,发动机舱内部、底盘悬架等死角位置的操作演示一直是教学中的难点问题。可视化设备配备的360°智能探头,可灵活深入设备内部,将隐蔽角落的结构细节、故障点位实时投射到大屏幕上。即使是深藏于发动机内部的管线布局,或是底盘下方的零件拆装,学生都能通过大屏幕直观观察,化抽象为具象,有效提升学习效率与实训效果。
边教边录,操作细节“全捕捉”

传统汽修实训课堂中,教师操作演示时,后排学生常因距离或视角限制难以看清细节,部分关键步骤一闪而过,学习效果大打折扣。可视化设备搭载高清动态录播系统,教师在进行实操教学时,设备可同步录制操作全过程,并将画面实时投放到教室高清大屏上。无论是精细的电路连接、复杂的机械拆装,还是严谨的故障诊断,每一个手部动作、每一处操作要点都能被清晰放大,让全体学生紧跟教学节奏,实现“零盲区”学习。
循环回放,知识传递“无时限”

该设备支持一键生成教学视频,教师的操作演示、讲解要点可即时保存为课程资源。学生不仅能在课堂上通过大屏幕实时学习,还能在课后随时调取视频进行循环回放,反复观摩操作难点。这种“随学随看”的模式,彻底打破时间与空间限制,帮助基础薄弱的学生查漏补缺,也让学有余力的学生深入钻研技术细节,真正实现个性化学习。
可视化设备的应用,不仅显著提升了课堂教学效果,更推动了教学资源的沉淀与共享。教师可将优质录屏内容整理成教学资源库,为后续教学、学生实训提供标准化参考;新入职教师也能通过学习这些视频,快速掌握教学要点与实操技巧,促进师资队伍整体水平的提升。
未来,北京市公共交通技师学院将持续探索技术领域与专业课程的深度融合,不断挖掘其在技能培训、项目教学等场景中的潜力,以科技赋能教学创新,为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提供坚实保障,助力每一位学子在清晰可见的学习体验中成长成才!